01、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青少年的情绪、行为问题往往被以为是“叛逆”导致的,直到出现严重后果,比如不能坚持学业、自伤自杀行为等,家长才意识到,孩子可能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想到找心理医生帮忙。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全球发生率在12%-28%, 并且呈上升趋势。
2021年,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公布,我国6-16岁儿童青少年整体心理障碍患病率为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障碍和重性抑郁障碍患病率最高。
02、为什么孩子会出现心理问题?
有一部分家长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会产生自责,不安的感觉,家长说,我们家很和睦,孩子怎么还会有心理问题?
心理疾病是复杂的疾病,无法归结于某一个单一的病因,心理疾病与生物、社会、心理三方面的因素都有关系。
● 首先,在生物因素方面,青少年的脑部结构还在不断的成长中,同时大脑中影响着脑部结构之间信息传递平衡的化学物质的功能尚未完善。
● 其次,在社会层面,学习压力大、同伴关系不良、不和谐的家庭关系等负性生活事件容易让青少年产生抑郁、焦虑、沮丧、愤怒等情绪。
● 第三,在心理方面,青少年时期,人格发展不健全,他们多伴有低自尊、自我批评等特点。
综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会呈现一个比较高发的状态。
03、家长应该怎么办?
方法一:构建积极的认知三角
如果小孩有心理障碍,那么家庭很容易会陷入消极互动的怪圈。
举个例子:孩子因为一件小事大发脾气,父母与孩子沟通,孩子不听,冲突升级,这时父母怒吼孩子,甚至发生肢体冲突,最后亲子沟通愈发困难的场景屡见不鲜。
家庭很容易会陷入消极互动的怪圈的原因是和我们的认知三角有关,让我们先来看看消极的认知三角:
这个认知三角是这样的:
当家长看到孩子发脾气,家长对孩子表现的有一个负性的认想法,(例如,“我的孩子不在乎我的感受”、“孩子太自私了”、“孩子故意对着干);这时家长的感受是很愤怒;进而采取的行动(例如,妈妈吼了孩子,然后哭了起来”。)
这样的互动让亲子沟通不断受挫,甚至亲子关系恶化,孩子感到被拒绝和无助,父母也很容易有消极感受。
如何让家庭停止陷入消极互动的怪圈?
当我们觉察到这个循环后,可以想办法,看从哪里入手,可以打断这样的恶性循环,建立一个积极的认知三角。
家长可以换一个角度,认识到自己思维过程中的片面的部分,以一种更积极或对结果有帮助的方式重塑认知三角。
当家长们有“孩子有心理问题,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家长的错。这是需要孩子与家长一起去面临的挑战”这样一个认知的前提时,积极的认知三角就容易建立起来了,这是帮助家庭停止陷入消极互动的怪圈的第一步。
方法二:“命名症状”,或者称之为“外化症状”
心理障碍会使孩子表现得容易发脾气,任性、自我中心、懒惰和不讲道理;或者会表现得非常无助和没有自信。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使用的词是“表现”,因为需要家长将孩子令人烦恼的行为看作疾病症状的表现,而不是孩子的一个方面。
“命名症状”,或“外化症状”这个方法就是将孩子的问题症状具体化,并将问题与孩子分离。家长和孩子将心理障碍的症状作为一种外部的“敌人”,就是这些症状是可以克服的(安迪遇到了难以控制情绪的困难),将该问题进行认知重建,当作一项需要我们去面对挑战,这样有助于家长应对孩子的情绪行为问题时,不是抱怨,而是满怀心疼与理解去帮助孩子,可以让孩子形成积极的自尊,更加有信心去学习情绪管理的技巧。
举个例子:比如安迪经常容易一些小事爱发脾气。
如果孩子和家长逐渐将症状作为孩子的一种性格特点,长此以往,孩子也可能会认同“我是个爱发脾气的人”这样的标签,从而不容易让孩子看到自身优秀的品质。
我们可以在一张纸顶部写下孩子的名字,下面用两栏分开;左栏标注为“自己”,让儿童写上自己优秀的品质(例如,“有**方面的特长”,“有幽默感”,“仗义”,“帮助老师做**”)。
右栏写上自己的症状(例如“对朋友很敏感”“经常哭”“常常发脾气”)。
两栏表完成之后,将纸左右对折,让右边的症状列表盖住左边优秀品质的部分。我们可以孩子解释,心理障碍的症状是如何掩盖住他们本身美好的品质的。
然后将纸再次翻转,让左边盖住右边,一起来和孩子商量,看看如何做,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展现”他们的优秀品质。
方法三: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情绪工具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罗列一些可以让自己轻松和开心的事情清单,在自己感到有压力或者发脾气、伤心的时候,选择去做清单中的一件事,来改善自己的情绪。
我们可以使用首字母缩略词CARS来记住这些分类--正如一辆车,可以载自己去想去的任何地方,这些“应对车”可以帮你达到自己喜欢的情绪状态。
创造性的(creativity)“工具”:画画、弹钢琴、唱歌、拼乐高;
活动类的(active)工具:投篮、或玩攀登架、爬山、跳绳、骑车;
放松(relax)工具:紧握我的压力球,听舒缓的音乐、看电影、吃美食、我可以和妈妈说话然后她可以抱抱我;
社交的(social contact)工具:给朋友打电话,和家里的狗玩耍。
上述情绪工具箱可以在平时就准备好,根据具体的情境和情绪来使用。例如,当孩子在家感到生气的时候,外出骑车可能是合适的策略,但如果是在学校,和老师谈话,或者运用放松技巧技术效果会很好。
有时候,青少年无法控制自己体验到的情绪,但情绪工具箱就是让孩子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应对令自己不舒服的情绪。
方法四:使孩子产生有效的改变的方法
界定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成功解决问题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把一些结果上需要实现的目标,转换成要达成这些目标我们需要在过程上具体做哪一些行为,然后用这些过程行为作为我们的目标。
这样做,不仅让孩子更加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同时也更容易在完成这些过程目标的同时及时地得到来自自己和家长的认可和奖励,这也会让孩子更有信心去坚持这一目标行为,从而产生有效的改变。
● 例如,“我需要两个月内减掉10斤体重”(结果上需要实现的目标)这样的问题对青少年来说,从结果上来说可能不会成功。
但如果把问题改成“我需要尽量不吃垃圾食品”(要达成减重10斤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在过程上具体做“尽量不吃垃圾食品”这一行为),这样的转换会产生更加具体清晰的目标,让孩子去执行(比如约定好一周只吃一次烧烤,这是一个明确的指令),这样的行为方式,就可以作为生活习惯而一直持续下去。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380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370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587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620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437650 人想测
立即测试